一、背景与意义
沈阳地处东北亚寒冷多雪地区,清明、中元节等传统祭扫高峰叠加雨雪低温、道路拥堵与集中燃放明火等问题,既带来安全风险,也造成环境负荷与城市运行压力。在数字化与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,沈阳公墓园区有必要把“信息化+文明祭扫”作为系统工程推进,通过网上祭扫、分时预约、代客祭扫、鲜花替代与循环回收等手段,减少交通强度和一次性供品浪费,营造安全、有序、庄重、环保的祭扫新风。
二、总体目标
1. 三年目标
- 文明低碳祭扫覆盖率达到90%以上,其中网上祭扫与代客祭扫参与率达到40%以上。
- 高峰期现场客流峰值削减30%,车辆拥堵时长下降50%。
- 园区固体废弃物(纸制品、塑料)减量70%,明火引发的安全警情降至零重大事件。
2. 基本原则
- 纪念为本、科技赋能、绿色低碳、便利可达、包容共享。
- “线上为主、线下优化”,形成互补的服务体系。
- 数据可用可控、隐私与伦理优先。
三、应用场景与产品设计
1. 网上祭扫平台(小程序/APP/网页共用)
- 电子纪念馆:支持上传生平、图片视频、家族关系树,互动留言、点烛献花、音乐默哀;重大节日开启全城“云公祭”仪式直播。
- 一墓一码:为每个墓位生成专属二维码,亲属扫码即可直达纪念页、查看安放信息、导航至墓位。
- 祭扫日历与提醒:重要纪念日推送温情提醒与文明祭扫倡议,可自定义祭扫周期与家庭共享权限。
- 低碳仪表板:计算用户线上祭扫替代里程与碳减排量,生成“低碳纪念证书”,积分可兑换鲜花或公益捐赠。
2. 代客祭扫
- 标准化套餐:献花、擦碑、鞠躬默哀、代献寄语、现场拍照或短视频回传;提供当天时段预约与远程见证。
- 个性化加项:定制花束、纪念丝带刻字、集体公祭代读家书。
- 全流程可追溯:服务前后影像留存、定位打卡、自动生成服务报告。
3. 线下优化与信息融合
- 分时预约入园:高峰期按小时段放号,自动控制容量阈值,减少聚集。
- 智能导览与一键导航:园区GIS地图、墓区定位、无障碍路线推荐、坡道结冰预警。
- 无烟祈福替代设施:电子祈福屏、鲜花台、思念留言墙,配合鲜花回收再利用点。
四、数据底座与技术架构
1. 数据体系
- 业务数据:墓位GIS、客户档案、祭扫记录、服务工单、库存与物流。
- 实时数据:人流、车流、停车、气象与路况,接入公安交管、气象与城运平台。
- 统计指标:预约饱和度、在线参与度、碳减排估算、满意度与投诉处置。
2. 技术架构
- 政务云或合规商用云部署,微服务架构,支持高峰弹性扩容与多活容灾。
- 一墓一码与电子凭证采用国密算法加密,数据按最小必要原则存储,分类分级管理。
- 开放接口:与民政部门殡葬管理系统、12345政务热线、支付与发票平台对接,实现资格核验与补贴直抵。
五、文明低碳替代举措
1. 供品替代
- 鲜花换纸钱:在园区入口设置兑换点,纸制品集中回收,提供可降解鲜花包装与共享花瓶。
- 植物纪念:鼓励认养纪念树、共建纪念花坛,提供年度养护报告。
- 电子纪念与公共公祭:节日期间举办无烟公祭,统一献花、音乐默哀与线上同步直播。
2. 物流与回收
- 花卉集中配送与冷链暂存,减少自驾携带散花造成的浪费与拥堵。
- 设置循环回收柜,统一回收蜡烛杯、塑料丝带等,建立“可回收积分”机制。
3. 行为引导
- 文明积分体系:预约守约、线上参与、绿色出行、鲜花替代均可积累积分,兑换公益纪念品或代祭扫折扣。
- 场景化提示:在在线祭扫与入园前提示“无明火、无爆竹、无白色垃圾”三无倡议。
六、适老化与普惠服务
- 无障碍流程:平台提供大字版与语音引导,社区事务受理点配置“帮办代办员”为老年人线下下单。
- 便民热线与远程客服:7×24小时人工坐席,节前增配志愿者热线。
- 到户便民:对失能、独居老人设立免费或低费代祭扫名额,提供上门辅导使用网上祭扫。
七、园区运营与组织保障
1. 高峰日组织
- 分区限流与单向游线,现场大屏滚动发布预约到号与车位余量。
- 与公交开设临时专线与摆渡车,社会车辆“即停即走”,网约车设置专属落客区。
2. 标准化运维
- 代祭扫作业SOP:着装、礼仪、鲜花标准、影像留存、安全检查与异常应对。
- 冬季安全:关键坡道电伴热或防滑垫、重点节点融雪盐箱与救援器材布点。
3. 价格与清单
- 所有线上线下服务同步明码标价,严禁捆绑销售;提供基础免费与普惠套餐,保留个性化增值选项。
八、宣传教育与社会参与
- 社区联动:与街道、社区联合开展“文明祭扫周”,组织家庭式云追思、手写家书征集、生命教育讲座。
- 媒体矩阵:电视、电台、新媒体联动推送文明祭扫指南、典型案例与碳减排成果。
- 志愿服务:成立“绿色祭扫志愿队”,承担引导、咨询、帮扶与应急协助。
九、合规、安全与伦理
- 隐私保护:纪念馆默认非公开,授权亲友可见;敏感信息脱敏处理,用户可一键导出或删除数据。
- 内容审核:留言与影像设关键词过滤与人工复核,防止不当内容。
- 安全保障:网络安全等保合规,个人信息加密存储,异常登录预警与双因子认证。
- 公平可及:对不具备智能设备的群体,提供线下公祭同步与纸质纪念册替代方案,避免数字鸿沟造成纪念排斥。
十、绩效评估与改进机制
- 指标体系
文明低碳:线上参与率、鲜花替代率、垃圾减量率、明火零事故。
运行效率:预约准点率、入园平均等待时长、车位周转率。
公众满意:服务好评率、投诉处置时效、复购与推荐指数。
碳效评估:线上祭扫替代出行里程、单位祭扫碳强度变化。
- 评估频次与反馈
每季度发布文明祭扫公报,公开关键指标;重大节后召开复盘会,迭代平台功能与现场组织。
- 奖惩联动
将文明低碳指标纳入园区绩效考核,与补贴、示范园区评选挂钩;对违规燃放、乱象严重的园区实行约谈与整改。
十一、实施路径与时间表
- 0—3个月:完成平台原型、数据对接、一墓一码生成与试运行;制定代祭扫SOP与价格公示。
- 4—6个月:在3—5处重点园区落地,清明前完成分时预约、交通联动与直播公祭功能;同步启动“鲜花换纸钱”与回收积分。
- 7—12个月:总结推广至全市经营性与公益性公墓,完善适老化与多语种支持;发布首份低碳祭扫年度报告。
- 次年起:持续优化,开展“云追思周”“城市公祭日”等品牌活动,构建可复制的沈阳模式。
十二、沈阳特色深化方向
- 冰雪场景优化:融雪管线关键段保通行,线上分流减少恶劣天气出行;雪天启用“云祭扫优先日”。
- 工业文化纪念:结合沈阳工业基地历史,打造主题纪念长廊与数字展陈,增强公共记忆的城市性与教育性。
- 区域协同:与辽中、抚顺、本溪等周边城市互认预约与代祭扫标准,错峰共享资源。
- 绿色供应链:引入本地花卉基地,推广可降解花套与循环周转筐,形成“本地种植—集中配送—回收再生”的低碳链条。
沈阳公墓信息化不是对传统追思的替代,而是让记忆更可达、仪式更从容、环境更友好。以网上祭扫为核心、以代客祭扫与分时预约为支撑、以鲜花替代和回收体系为抓手、以数据安全与适老化为底线,沈阳公墓可以在保障庄重与情感厚度的同时,实现安全、有序、低碳的现代治理目标。通过政府引导、园区落实、社会参与与技术赋能的协同推进,“文明祭扫、绿色追思”将成为沈阳这座城市新的风尚与温度。